外篇天运第十四【一】
【一】【释文】以义名篇。天运,司马作天员。
“天其运乎【一】?地其处乎【二】?日月其争于所乎【三】?孰主张是【四】?孰维纲是【五】?孰居无事推而行是【六】?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【七】?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【八】?云者为雨乎?雨者为云乎【九】?孰隆施(一)是【一0】?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【一一】?风起北方,一西一东,有(二)上仿徨,孰嘘吸是?孰居无事而披拂是【一二】?敢问何故【一三】?” 【一】【注】不运而自行也。
【疏】言天禀阳气,清浮在上,无心运行而自动。
【释文】《其运》尔雅云:运,徙也。广雅云:转也。◎庆藩案运,释文司马本作员,运员二字,古通用也。越语广运百里,韦注曰:东西为广,南北为运。西山经作广员百里。 墨子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非命上篇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,中篇运作员。运,古又读若云。云与员通。管子戒篇四时云下而万物化,云即运字。说文,鸩,一名运日,刘逵吴都赋注运日作云日。云即员也。书泰誓虽则云然,汉书韦贤传注作员然。诗出其东门聊乐我员,释文:员,本作云。商颂景员维何,郑笺:员,古文作云。皆其证。
【二】【注】不处而自止也。
【疏】地禀阴气,浊沉在下,亦无心宁静而自止。
【三】【注】不争所而自代谢也。
【疏】昼夜照临,出没往来,自然如是。既无情于代谢,岂有心于争处!
【四】【疏】孰,谁也。是者,指斥前文也。言四时八节,云行雨施,覆育苍生,亭毒群品,谁为主宰而施张乎?此一句解天运也。
【五】【注】皆自尔。
【疏】山岳产育,川源流注,包容万物,运载无穷,春生夏长,必无差忒。是谁维持纲纪,故得如斯?此一句解地处也。
【六】【注】无则无所能推,有则各自有事。然则无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?各自行耳。
【疏】夫日月代谢,星辰朗耀,各有度数,咸由自然。谁安居无事,推算而行之乎?此一句解日月争所。已前三者,并假设疑问,显发幽微。故知皆自尔耳,无物使之然也。
【释文】《推而》如字,一音吐回反。司马本作谁。
【七】【疏】机,关也。缄,闭也。玄冬肃杀,夜(霄)〔宵〕暗昧,以意亿度,谓有主司关闭,事不得已,致令如此。以理推者,皆自尔也。方地不动,其义亦然也。
【释文】《缄》古咸反,徐古陷反。司马本作咸,云:引也。
【八】【注】自尔,故不可知也。
【疏】至如青春气发,万物皆生,昼夜开明,六合俱照,气序运转,致兹生育,寻其理趣,无物使然。圆天运行,其义亦尔也。
【九】【注】二者俱不能相为,各自尔也。
【疏】夫气腾而上,所以为云;云散而下,流润成雨。然推寻始末,皆无攸肇,故知二者不能相为。
【释文】《为雨》于伪反。下及注同。
【一0】【疏】隆,兴也。施,废也。言谁兴云雨而洪注滂沱,谁废甘泽而致兹亢旱也。
【释文】《隆施》音弛,式氏反。◎俞樾曰:此承上云雨而言。隆当作降,谓降施此云雨也。书大传隆谷,郑注曰:隆读如庞降之降。盖隆从降声,古音本同。 荀子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天论篇隆礼尊贤而王,韩诗外传隆作降。齐策岁八月降雨下,风俗通义祀典篇降作隆。是古字通用之证。
【一一】【疏】谁安居无事,自励劝彼,作此淫雨而快乐邪?司马本作倦字。
【释文】《淫乐》音洛,又音岳。《而劝》司马本劝作倦,云:读曰随,言谁无所作,在随天往来,运转无已也。
【一二】【疏】彷徨,回转之貌也。嘘吸,犹吐纳也。披拂,犹扇动也。北方阴气,起风之所,故云北方。夫风吹无心。东西任适,或仿徨而居空里,或嘘吸而在山中,拂披升降,略无定准。孰居无事而为此乎?盖自然也。
【释文】《有上》时掌反。《彷》薄皇反。《徨》音皇。司马本作旁皇,云:旁皇,飙风也。《嘘》音虚。《吸》许急反。《披》芳皮反。《拂》芳弗反,郭扶弗反。披拂,风貌。司马本作翇。
【一三】【注】设问所以自尔之故。
【疏】此句总问以前有何意故也。
【校】(一)阙误引李氏本施作弛。(二)阙误引张君房本有作在。
巫咸祒曰:“来!吾语女。天有六极五常【一】,帝王顺之则治,逆之则凶【二】。九洛之事,治成德备,监照下土【三】,天下戴之,此谓上皇【四】。”【一】【注】夫物事之近,或知其故,然寻其原以至乎极,则无故而自尔也。自尔则无所稍问其故也,但当顺之。
【疏】巫咸,神巫也,为殷中宗相。祒,名也。六极,谓六合,四方上下也。五常,谓五行,金木水火土,人伦之常性也。言自然之理,有此六极五常,至于日月风云,例皆如此,但当任之,自然具足,何为措意于其间哉!
【释文】《巫咸祒》赤遥反,郭音条,又音绍。李云:巫咸,殷相也。祒,寄名也。《吾语》鱼据反。《女》音汝。后皆同。《六极》司马云:四方上下也。◎俞樾曰:六极五常,疑即洪范之五福六极也。常与祥,古字通。仪礼士虞礼记荐此常事,郑注曰:古文常为祥,是其证也。说文示部:祥,福也。然则五常即五福也。下文曰,九洛之事,治成德备,其即谓禹所受之洛书九类乎!
【二】【注】夫假学可变,而天性不可逆也。
【疏】夫帝王者,上符天道,下顺苍生,垂拱无为,因循任物,则天下治矣。而逆万国之欢心,乖二仪之和气,所作凶(勃)〔悖〕,则祸乱生也。
【三】【疏】九洛之事者,九州聚落之事也。言王者应天顺物,驭用无心,故致天下太平,人歌击壤。九州聚落之地,治定功成;八荒夷狄之邦,道圆德备。既合二仪,覆载万物;又齐三景,照临下土。◎家世父曰:此言天之运自然而已,帝王顺其自然,以道应之,天地亦受裁成焉,而风雨调,四时序。九洛之事,即禹所受之九畴也。 庄子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言道有不诡于圣人者,此类是也。
【四】【注】顺其自尔故也。
【疏】道合自然,德均造化,故众生乐推而不厌,百姓荷戴而不辞,可谓返朴还淳,上皇之治也。
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【一】。庄子曰:“虎狼,仁也【二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宋承殷后,故商即宋国也。大宰,官号,名盈,字荡。方欲决己所疑,故问仁于庄子。
【释文】《商大》音泰,下文大息同。《宰荡》司马云:商,宋也,大宰,官也,荡,字也。
【二】【疏】仁者,亲爱之迹。夫虎狼猛兽,犹解相亲,足明万类皆有仁性也。
曰:“何谓也【一】?”
【一】【疏】大宰未达深情,重问有何意谓。
庄子曰:“父子相亲,何为不仁【一】?”
【一】【疏】父子亲爱,出自天然,此乃真仁,何劳再问!
曰:“请问至仁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虎狼亲爱,厥义未弘,故请至仁,庶闻深旨。
庄子曰:“至仁无亲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无亲者,非薄德之谓也。夫人之一体,非有亲也;而首自在上,足自处下,府藏居内,皮毛在外;外内上下,尊卑贵贱,于其体中各任其极,而未有亲爱于其间也。然至仁足矣,故五亲六族,贤愚远近,不失分于天下者,理自然也,又奚取于有亲哉!【疏】夫至仁者,忘怀绝虑,与大虚而同体,混万物而为一,何亲疏之可论乎!泊然无心而顺天下之亲疏也。
【释文】《府藏》才浪反。
大宰曰:“荡闻之,无亲则不爱,不爱则不孝。谓至仁不孝,可乎?【一】”【一】【疏】夫无爱无亲,便是不孝。谓至仁不孝,于理可乎?商荡不悟深旨,遂生浅惑。庄生为其显折,义列下文。
【释文】《荡闻之》一本荡作盈,崔本同。或云:盈,大宰字。
庄子曰:“不然。夫至仁尚矣,孝固不足以言之【一】。此非过孝之言也,不及孝之言也【二】。夫南行者至于郢,北面而不见冥山,是何也?则去之远也【三】。故曰:以敬孝易,以爱孝难【四】;以爱孝易,以忘亲难【五】;忘亲易,使亲忘我难【六】;使亲忘我易,兼忘天下难;兼忘天下易,使天下兼忘我难【七】。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【八】,利泽施于万世,天下莫知也【九】,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【一0】!夫孝悌仁义,忠信贞廉,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,不足多也【一一】。故曰,至贵,国爵并焉【一二】;至富,国财并焉【一三】;至愿,名誉并焉【一四】。是以道不渝【一五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必言之于忘仁忘孝之地,然后至耳。(一)
【疏】至仁者,忘义忘仁,可贵可尚,岂得将爱敬近迹以语其心哉?固不足以言也。
【二】【注】凡名生于不及者,故过仁孝之名而涉乎无名之境,然后至焉。
【疏】商荡之问,近滞域中,庄生之答,远超方外。故知亲爱之旨,非过孝之谈,封执名教,不及孝之言也。
【三】【注】冥山在乎北极,而南行以观之;至仁在乎无亲,而仁爱以言之;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山,仁孝虽彰而愈非至理也。
【疏】郢地居南,冥山在北,故郭注云,冥山在乎北极,南行以观之;至仁在乎无亲,而仁爱以言之;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山,仁孝虽彰而愈非至道。此注甚明,不劳更解。
【释文】《郢》以井反,又以政反,楚都也,在江陵北。《冥山》司马云北海山名。◎庆藩案史记 苏秦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列传索隐引司马云:冥山在朔州北。与释文异。《愈远》于万反。
【四】【疏】夫敬在形迹,爱率本心。心由天性,故难;迹关人情,故易也。
【释文】《孝易》以豉反。下皆同。
【五】【疏】夫爱孝虽难,犹滞域中,未若忘亲,淡然无系。忘既胜爱,有优有劣,以此格量,难易明之矣。
【六】【疏】夫腾猿断肠,老牛舐犊,恩慈下流,物之恒性。故子忘亲易,亲忘子难。自非达道,孰能行之!
【七】【注】夫至仁者,百节皆适,则终日不自识也。圣人在上,非有为也,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。自得其为,则众务自适,群生自足,天下安得不各自忘我哉!各自忘矣,主其安在乎?斯所谓兼忘也。
【疏】夫兼忘天下者,弃万乘如脱屣也;使天下兼忘我者,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。夫垂拱汾阳而游心姑射,揖让之美,贵在虚忘,此兼忘天下者也。方前则难,比后便易,未若忘怀至道,息智自然,将造化而同功,与天地而合德者,故能恣万物之性分,顺百姓之所为,大小咸得,飞沉不丧,利泽潜被,物皆自然,上如标枝,民如野鹿。当是时也,主其安在乎?此使天下兼忘我者也,可谓轩顼之前,淳古之君耳。其德不见,故天下忘之。斯则从劣向优,自粗入妙,遣之又遣,玄之又玄也。
【八】【注】遗尧舜,然后尧舜之德全耳;若系之在心,则非自得也。
【疏】遗,忘弃也。言尧舜二君,盛德深远,而又忘其德,任物不为。斯解兼忘天下难。
【九】【注】泯然常适。
【疏】有利益恩泽,惠润群生,万世之后,其德不替,而至德潜被,日用不知。斯解使天下兼忘我难也。
【一0】【注】失于江湖,乃思濡沫。
【疏】大息,犹嗟叹也。夫盛德同于尧舜,尚能遗忘而不自显,岂复太息言于仁孝,嗟叹于陈迹乎!【释文】《濡沫》音末。
【一一】【疏】悌,顺也。德者,真性也。以此上八事,皆矫性伪情,勉强励力,舍己效人,劳役其性,故不足多也。
【释文】《孝弟》音悌。◎卢文弨曰:旧本作孝悌,音弟。此因今本作悌而妄改也。若作悌字,则更无两读,又何用音?此如他卷道音导,亦有倒作导音道者,皆出后人所变乱,今正之。
【一二】【注】并,除弃之谓也。夫贵在于身,身犹忘之,况国爵乎!斯贵之至也。
【疏】并者,除弃之谓也。夫贵爵禄者,本为身也。身犹忘之,况爵禄乎!斯至贵者也。
【释文】《并焉》必领反。弃,除也。注同。
【一三】【注】至富者,自足而已,故除天下之财者也。
【疏】至富者,知足者也。知足之人,以不贪为宝,纵令倾国资财,亦弃而不用。故老经云,知足者富,斯之谓也。
【一四】【注】所至愿者适也,得适而仁孝之名都去矣。
【疏】夫至愿者,莫过适性也。既一毁誉,混荣辱,忘物我,泯是非,故令闻声名,视之如涕唾也。
【一五】【注】去华取实故也。
【疏】渝,变也,薄也。既忘富贵,又遗名誉,是以道德淳厚,不随物变也。
【释文】《去华》起吕反。
【校】(一)世德堂本耳作矣。
北门成问于 黄帝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曰:“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【一】,吾始闻之惧,复闻之怠,卒闻之而惑【二】;荡荡默默,乃不自得【三】。”【一】【疏】姓北门,名成,黄帝臣也。欲明至乐之道,故寄此二人,更相发起也。咸池,乐名。张,施也。咸,和也。洞庭之野,天(地)〔池〕之闲,非太湖之洞庭也。
【释文】《北门成》人姓名也。《洞庭》徒送反。
【二】【疏】怠,退息也。卒,终也。复,重也。惑,闇也。不悟至乐,初闻之时,惧然惊悚;再闻其声,稍悟音旨,故惧心退息;最后闻之,知至乐与二仪合德,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故心无分别,有同暗惑者也。
【释文】《之惧》如字。或音句,下同。一本作戄,音况缚反。案说文,惧是正字,戄是古文。◎卢文弨曰:说文,●,古文惧字;有愯字,与耸同,非惧字重文,并无戄字。不知陆氏所据。《复闻》扶又反。下注同。
【三】【注】不自得,坐忘之谓也。
【疏】荡荡,平易之容。默默,无知之貌。第三闻之,体悟玄理,故荡荡而无偏,默默而无知,芒然坐忘,物我俱丧,乃不自得。
帝曰:“汝殆其然哉!吾奏之以人,征(一)之以天,行之以礼义,建之以大清【一】。夫至乐者,先应之以人事,顺之以天理,行之以五德,应之以自然,然后调理四时,太和万物【二】。四时迭起,万物循生;一盛一衰,文武伦经【三】;一清一浊,阴阳调和,流光其声【四】;蛰虫始作,吾惊之以雷霆【五】;其卒无尾,其始无首【六】;一死一生,一偾一起;所常无穷【七】,而一不可待。汝故惧也【八】。
【一】【注】由此观之,知夫至乐者,非音声之谓也;必先顺乎天,应乎人,得于心而适于性,然后发之以声,奏之以曲耳。故咸池之乐,必待黄帝之化而后成焉。
【疏】殆,近也。奏,应也。徽,顺也。礼义,五德也。太清,天道也。黄帝既允北门成第三闻乐,体悟玄道,忘知息虑,是以许其所解,故云汝近于自然也。
【释文】《征之》如字。古本多作徽。《大清》音泰。
【二】【疏】虽复行于礼义之迹,而忘自然之本者也。此是第一奏也。
【三】【疏】循,顺;伦,理;经,常也。言春夏秋冬更迭而起,一切物类顺序而生;夏盛冬衰,春文秋武,生杀之理,天道之常,但常任之,斯至乐矣。
【释文】《迭起》大节反。一本作递,大计反。《循生》似伦反。
【四】【注】自然律吕以满天地之闲,但当顺而不夺,则至乐全(二)。
【疏】清,天也。浊,地也。阴升阳降,二气调和,故施生万物,和气流布,三光照烛,此谓至乐,无声之声。◎家世父曰:乐记,礼减而进,以进为文;乐盈而反,以反为文;故乐阕而后作衰者,阕之余声也。始奏以文,复乱以武,以文武纪其盛衰。伦经,犹言经纶。比和分合,所谓经纶也。
【五】【注】因其自作而用其所以动。
【疏】仲春之月,蛰虫始启,自然之理,惊之雷霆,所谓动静顺时,因物或作,至乐具合斯道也。
【释文】《蛰虫》沉执反,郭音执。尔雅云:静也。《霆》音廷,又音挺,徒佞反。电也。◎家世父曰:雷霆之起,莫知其所自起,莫知其所自竟。其所自起,首也,生之端也;其所自竟,尾也,死之归也。死生者,万物之大常,与天为无穷,而忽一至焉,则亦物之所不能待也。以喻乐之变化,动于自然。
【六】【注】运转无极。
【疏】寻求自然之理,无始无终;讨论至乐之声,无首无尾。故老经云,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也。
【七】【注】以变化为常,则所常者无穷也。
【疏】偾,仆也。夫盛衰生死,虚盈起偾,变化之道,理之常数。若以变化为常,则所谓常者无穷也。
【释文】《一偾》方问反。司马云:仆也。
【八】【注】初闻无穷之变,不能待之以一,故惧然悚听也。
【疏】至一之理,绝视绝听,不可待之以声色,故初闻惧然也。◎俞樾曰:一不可待者,皆不可待也。大戴记卫将军文子篇,则一诸侯之相也,卢注曰:一,皆也。荀子劝学篇,一可以为法则,君子篇,一皆善也谓之圣,杨注曰:一,皆也。是一有皆义。郭注曰,不能待之以一,与语意未合。
【校】(一)赵谏议本征作徽。(二)赵本全下有矣字。
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,烛之以日月之明【一】;其声能短能长,能柔能刚;变化齐一,不主故常【二】;在谷满谷,在坑满坑【三】;涂却守神【四】,以物为量【五】。其声挥绰【六】,其名高明。【七】是故鬼神守其幽【八】,日月星辰行其纪【九】。吾止之于有穷【一0】,流之于无止【一一】。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,望之而不能见也,逐之而不能及也【一二】;傥然立于四虚之道【一三】,倚于槁梧而吟【一四】。目知穷乎所欲见,力屈乎所欲逐,吾既不及已夫(一)【一五】!形充空虚,乃至委蛇。汝委蛇,故怠【一六】。
【一】【注】所谓用天之道。
【疏】言至乐之声,将阴阳合其序;所通生物,与日月齐其明。此第二奏也。
【二】【注】齐一于变化,故不主故常。
【疏】顺群生之修短,任万物之柔刚,齐变化之一理,岂守故而执常!
【三】【注】至乐之道,无不周也。
【疏】至乐之道,无所不遍,乃谷乃坑,悉皆盈满。所谓道无不在,所在皆无也。
【释文】《在坑》苦庚反。尔雅云:虚也。
【四】【注】塞其兑也。
【疏】涂,塞也。却,孔也。闭心知之孔却,守凝寂之精神。郭注云,塞其兑也。
【释文】《涂却》去逆反,与隙义同。《其兑》徒外反。
【五】【注】大制不割。
【疏】量,音亮。大小修短,随物器量,终不制割而从己也。
【释文】《为量》音亮。
【六】【注】所谓阐谐。
【疏】挥,动也。绰,宽也。同雷霆之震动,其声宽也。
【七】【注】名当其实,则高明也。
【疏】高如上天,明如日月,声既广大,名亦高明。
【八】【注】不离其所。
【疏】人物居其显明,鬼神守其幽昧,各得其所而不相挠。故老经云,以道利天下,其鬼不神也。
【释文】《不离》力智反。
【九】【注】不失其度。
【疏】三光朗耀,依分而行,纲纪上玄,必无差忒也。
【一0】【注】常在极(止)〔上〕(二)住也。
【疏】止,住也。穷,极也。虽复千变万化,而常居玄极,不离妙本,动而常寂也。
【一一】【注】随变而往也。
【疏】流,动也。应感无方,随时适变,未尝执守,故寂而动也。
【一二】【注】故闇然恣使化去。
【疏】夫至乐者,真道也。欲明道非心识,故谋虑而不能知;道非声色,故瞻望而不能见;道非形质,故追逐而不能逮也。
【一三】【注】弘敞无偏之谓。
【疏】傥然,无心貌也。四虚,谓四方空,大道也。言圣人无心,与至乐同体,立志弘敞,接物无偏,包容万有,与虚空而合德。
【释文】《傥》敕党反,一音敞。
【一四】【注】无所复为也。
【疏】弘敞虚容,忘知绝虑,故形同槁木,心若死灰,逍遥无为,且吟且咏也。
【释文】《倚于》于绮反。《槁》古(三)老反。
【一五】【注】言物之知力各有所齐限。
【疏】夫目知所见,盖有涯限,所以称穷;力〔所〕驰逐,亦有分齐,所以称屈。至乐非心色等法,不可以限穷,故吾知尽其不及,故止而不逐也。心既有限,故知爱无名。此覆前予欲虑之等文也。
【释文】《目知》音智。《齐限》才细反。
【一六】【注】夫形充空虚,无身也,无身,故能委蛇。委蛇任性,而悚惧之情怠也。
【疏】夫形充虚空,则与虚空而等量;委蛇任性,故顺万境而无心;所谓隳体黜聪,离形去智者也。只为委蛇任性,故悚惧之情怠息。此解第二闻乐也。
【释文】《委》于危反。徐如字。《蛇》以支反。又作施,徐音絁。
【校】(一)赵谏议本夫作矣。(二)上字依世德堂本改。(三)世德堂本古作枯。
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【一】,调之以自然之命【二】,故若混逐丛生【三】,林乐而无形【四】;布挥而不曳【五】,幽昏而无声。【六】动于无方【七】,居于窈冥【八】;或谓之死,或谓之生;或谓之实,或谓之荣;行流散徙,不主常声【九】。世疑之,稽于圣人【一0】。圣也者,达于情而遂于命也【一一】。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,此之谓天乐【一二】,无言而心说【一三】。故有焱氏为之颂曰:『听之不闻其声,视之不见其形,充满天地,苞裹六极。』汝欲听之而无接焉,而故惑也【一四】。
【一】【注】意既怠矣,乃复无怠,此其至也。
【疏】再闻至乐,任性逶迤,悚惧之心,于焉怠息。虽复贤于初闻,犹自不及后闻,故奏无怠之声。斯则以无遣怠,故郭注云,意既怠矣,乃复无怠,此其至者也。此是第三奏也。
【二】【注】命之所有者,非为也,皆自然耳。
【疏】调,和也。凡百苍生,皆以自然为其性命。所以奏此咸池之乐者,方欲调造化之心灵,和自然之性命也已。
【三】【注】混然无系,随丛而生。
【疏】混,同也。生,出也。同风物之动吹,随丛林之出声也。
【释文】《丛生》才公反。
【四】【注】至乐者。适而已。适在体中,故无别形。
【疏】夫丛林地籁之声,无心而成至乐,适于性命而已,岂复有形也!
【释文】《林乐》音洛,亦如字。
【五】【注】自布尔。
【疏】挥动四时,布散万物,各得其所,非由牵曳。
【释文】《布挥》音辉。广雅云:振也。
【六】【注】所谓至乐。
【疏】言至乐寂寥,超于视听,故幽冥昏暗而无声响矣。◎家世父曰:说文:丛木曰林。林乐者,相与群乐之。五音繁会,不辨声之所从出,故曰无形。挥者,振而扬之,若布之曳而愈长,而亦无有曳之者。林乐而无形,其声聚也;布挥而不曳,其声悠也;幽昏而无声,其声淡也。
【七】【注】夫动者岂有方而后动哉!
【疏】夫至乐之本,虽复无声,而应动随时,实无方所,斯寂而动之也。
【八】【注】所谓宁极。
【疏】虽复应物随机,千变万化,而深根宁极,恒处窈冥,斯动而寂也。
【释文】《于窈》乌了反。
【九】【注】随物变化。
【疏】夫春生冬死,秋实夏荣,云行雨散,水流风从,自然之理,日新其变,至乐之道,岂(常)主〔常〕(一)声也!
【一0】【注】明圣人应世非唱也。
【疏】稽,留也。夫圣人者,譬幽谷之响,明镜之象,对之不知其所以来,绝之不知其所以往,物来斯应,应而忘怀,岂预前作法而留心应世!故行留散徙,不主常声,而世俗之人,妄生疑惑也。
【释文】《稽于》古兮反。
【一一】【注】故有情有命者,莫不资焉。
【疏】所言圣者,更无他义也,通有物之情,顺自然之命,故谓之圣。
【一二】【注】忘乐而乐足,非张而后备。
【疏】天机,自然之枢机。五官,五藏也。言五藏各有主司,故谓之官。夫目视耳听,手把脚行,布网转丸,飞空走地,非由仿效,禀之造物,岂措意而后能为!故五藏职司,素分备足,天乐之美,其在兹也。
【一三】【注】心说在适,不在言也。
【疏】体此天和,非由措意,故心灵适悦而妙绝名言也。
【释文】《心说》音悦。注同。
【一四】【注】此乃无乐之乐,乐之至也。
【疏】焱氏, 神农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也。美此至乐,为之章颂。大音希声,故听之不闻;大象无形,〔故〕(二)视之不见;道无不在,故充满天地二仪;大无不包,故囊括六极。六极,六合也。假欲留意听之,亦不可以耳根承接,是故体兹至乐,理趣幽微,心无分别,事同愚惑也。
【释文】《焱氏》必遥反。本亦作炎。《苞裹》音包。本或作包。
【校】(一)常声依正文改。(二)故字依上下文补。
乐也者,始于惧,惧故祟【一】;吾又次之以怠,怠故遁【二】;卒之于惑,惑故愚;愚故道,道可载而与之俱也【三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惧然悚听,故是祟耳,未大和也。
【疏】以下重释三奏三听之意,结成至乐之道。初闻至乐,未悟大和,心生悚惧,不能放释,是故祸祟之也。
【释文】《祟》虽遂反。
【二】【注】迹稍灭也。
【疏】再闻之后,情意稍悟,故惧心怠退,其迹遁灭也。
【三】【注】以无知为愚,愚乃至也。
【疏】最后闻乐,灵府淳和,心无分别,有同闇惑,荡荡默默,类彼愚迷。不怠不惧,雅符真道,既而运载无心,与物俱至也。
孔子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西游于卫。颜渊问师金曰:“以夫子之行为奚如【一】?”
【一】【疏】卫本昆吾之邑,又是康叔之封。自鲁适卫,故曰西游。师金,鲁太师,名金也。奚,何也。言夫子行仁义之道以化卫侯,未知此术行用可否邪?
【释文】《师金》李云:师,鲁太师也。金,其名也。《之行》下孟反。
师金曰:“惜乎,而夫子其穷哉【一】!”
【一】【疏】言仲尼叡哲明敏,才智可惜,守先王之圣迹,执尧舜之古道,所以频遭辛苦,屡致困穷。
颜渊曰:“何也【一】?”
【一】【疏】问穷之所以也。
师金曰:“夫刍狗之未陈也,盛以箧衍,巾以文绣,尸祝齐戒以将之【一】。及其已陈也,行者践其首脊,苏者取而爨之而已;将复取而盛以箧衍,巾以文绣,游居寝卧其下,彼不得梦,必且数眯焉。【二】今而夫子,亦取先王已陈刍狗,聚(一)弟子游居寝卧其下。故伐树于宋,削迹于卫,穷于商周,是非其梦邪【三】?围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,死生相与邻,是非其眯邪【四】?
【一】【疏】此下譬喻,凡有六条:第一刍狗,第二舟车,第三桔槔,第四樝梨,第五猿狙,第六妍丑。刍(狗),草也,谓结草为狗以解除也。衍,笥也。尸祝,巫师也。将,送也。言刍狗未陈,盛以箧笥之器,覆以文绣之巾,致齐絜以表诚,展如在之将送,庶其福祉,贵之如是。
【释文】《刍狗》李云:结刍为狗,巫祝用之。《盛》音成。下同。《箧》苦牒反。本或作筐。《衍》延善反,郭怡面反。李云:笥也,盛狗之物也。司马云:合也。◎庆藩案巾字,疑饰字之误。太平御览引淮南绢以绮绣作饰以绮绣。《齐戒》侧皆反。本亦作斋。
【二】【注】废弃之物,于时无用,则更致他妖也。
【疏】践,履也。首,头也。脊,背也。取草曰苏。爨,炊也。眯,魇也。言刍狗未陈,致斯肃敬。既祭之后,弃之路中,故行人履践其头脊,苏者取供其炊爨。方将复取而贵之,盛于筐衍之中,覆于文绣之下,遨游居处,寝卧其旁,假令不致恶梦,必当数数遭魇。故郭注云,废弃之物,于时无用,则更致他妖也。
【释文】《苏者》李云:苏,草也,取草者得以炊也。案方言云: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苏。史记云,樵苏后爨,注云:苏,取草也。《爨之》七丸反。《将复》扶又反。《必且》如字。徐子余反。《数》音朔。《眯》李音米,又音美。字林云:物入眼为病也。司马云:厌也。音一琰反。
【三】【疏】此合刍狗之譬,并合孔子穷义也。先王,谓尧舜禹汤,先代之帝王也。宪章文武,祖述尧舜,而为教迹,故集聚弟子,遨游于仁义之域,卧寝于礼信之乡。古法不可执留,事同已陈刍狗。伐树于宋者,孔子曾游于宋,与门人讲说于大树之下,司马桓魋欲杀夫子,夫子去后,桓魋恶其坐处,因伐树焉。削,?也。夫子尝游于卫,卫人疾之,故?削其迹,不见用也。商是殷地,周是东周,孔子历聘,曾困于此。良由执于圣迹,故致斯弊。狼狈如是,岂非恶梦耶!◎俞樾曰:上取字如字,下取字当读为聚。周易萃象传聚以正也,释文曰:聚,荀作取,汉书五行志,内取兹,师古曰:取,读如礼记聚麀之聚。是聚取古通用。
【四】【注】此皆绝圣弃知之意耳,无所稍嫌也。夫先王典礼,所以适时用也。时过而不弃,即为民妖,所以兴矫效之端也。
【疏】当时楚昭王聘夫子,夫子领徒宿于陈蔡之地。蔡人见徒众极多,谓之为贼,故兴兵围绕,经乎七日,粮食罄尽,无复炊爨,从者饿病,莫之能兴,忧悲困苦,邻乎死地,岂非遭于已陈刍狗而魇耶!
【校】(一)世德堂本聚作取。
夫水行莫如用舟,而陆行莫如用车。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,则没世不行寻常。【一】古今非水陆与?周鲁非舟车与?今蕲行周于鲁,是犹推舟于陆也,【二】劳而无功,身必有殃。彼未知夫无方之传,应物而不穷者也。【三】
【一】【疏】夫舟行于水,车行于陆,至于千里,未足为难。若推舟于陆,求其运载,终没一世,不可数尺。
【释文】《推之》郭吐回反,又如字。下同。
【二】【疏】此合(谕)〔喻〕也。蕲,求也。(亦)今古代殊,岂异乎水陆!周鲁地异,何异乎舟车!
【释文】《陆与》音余。下同。《今蕲》音祈,求也。
【三】【注】时移世异,礼亦宜变,故因物而无所系焉,斯不劳而有功也。
【疏】方,犹常也。传,转也。言夫子执先王之迹,行衰周之世,徒劳心力,卒不成功,故削迹伐树,身遭殃祸也。夫圣人之智,接济无方,千转万变,随机应物。未知此道,故婴斯祸也。
【释文】《无方之传》直专反,下注同。司马云:方,常也。◎庆藩案传读若转,言无方之转动也。吕氏春秋必己篇,若夫万物之情,人伦之传,高注:传,犹转也。汉书刘向传禹稷与咎繇传相汲引,犹转相汲引也。淮南主术篇生无乏用,死无转尸,逸周书大聚篇作传尸。襄二十五年左传注,传写失之,释文:传,一本作转。
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?引之则俯,舍之则仰。彼,人之所引,非引人也,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。【一】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,不矜于同而矜于治【二】。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,其犹柤梨橘柚邪!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【三】。
【一】【疏】桔槔,挈水木也。人牵引之则俯下,舍放之则仰上。俯仰上下,引舍以人,委顺无心,故无罪。夫人能虚己,其义亦然也。
【释文】《桔》音结。《槔》音羔。◎庆藩案文颖说烽火云,橹上有桔槔,以薪置其中,有寇则然之,字从木。通俗文,机汲谓之?●,字从手。然则从木者橹上之物,从手者汲水之物也。据庄子文义,当从通俗文为正。
【二】【注】期于合时宜,应治体而已。
【疏】矜,美也。夫三皇五帝,步骤殊时,礼乐威仪,不相沿袭,美在逗机,不治以定,不贵率今以同古。
【释文】《于治》直吏反,注同。
【三】【疏】夫柤梨橘柚,甘苦味殊,至于啖嚼而皆可于口。譬三皇五帝,浇淳异世,至于为政,咸适机宜也。
【释文】《柤》侧加反。《柚》由救反。
故礼义法度者,应时而变者也【一】。今取猿狙而衣以 周公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之服,彼必龁啮挽裂,尽去而后慊。观古今之异,犹猿狙之异乎周公也。【二】故 西施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病心而矉其里,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,归亦捧心而矉其里。其里之富人见之,坚闭门而不出,贫人见之,挈妻子而去走。【三】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【四】。惜乎,而夫子其穷哉【五】!”
【一】【注】彼以为美而此或以为恶,故当应时而变,然后皆适也。
【疏】帝王之迹,盖无常准,应时而变,不可执留,岂得胶柱刻船,居今行古也!【二】【疏】慊,足也。周公圣人,譬淳古之世;狙猿狡兽,喻浇竞之时。是以礼服虽华,猿狙不以为美;圣迹乃贵,末代不以为尊。故毁礼服,猿狙始慊其心;弃圣迹,苍生方适其性。
【释文】《猿狙》上音袁,下七余反。《而衣》于既反。《龁》音纥。《挽》音晚。《尽去》起吕反。《慊》苦牒反。李云:足也。本亦作嗛,音同。
【三】【疏】西施,越之美女也,貌极妍丽,既病心痛,嚬眉苦之。而端正之人,体多宜便,因其嚬蹙,更益其美,是以闾里见之,弥加爱重。邻里丑人,见而学之,不病强嚬,倍增其陋,故富者恶之而不出,贫人弃之而远走。舍己效物,其义例然。削迹伐树,皆学嚬之过也。
【释文】《而矉》徐扶真反,又扶人反。通俗文云:蹙额曰矉。《其里》绝句。《捧心》敷勇反,郭音奉。《挈》苦结反。
【四】【注】况夫礼义,当其时而用之,则西施也;时过而不弃,则丑人也(一)。
【疏】所以,犹所由也。嚬之所以美者,出乎西施之好也。彼之丑人,但美嚬之丽雅,而不知由西施之姝好也。
【五】【疏】总会后文,结成其旨。穷之事迹,章中具载矣。
【校】(一)赵谏议本无况夫及二则字。
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,乃南之沛见老聃【一】。
【一】【疏】仲尼虽领徒三千,号素王,而盛行五德,未闻大道,故从鲁之沛,自北徂南而见老君,以询玄极故也。
【释文】《之沛》音贝。司马云: 老子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,陈国相人。相,今属苦县,与沛相近。
老聃曰:“子来乎?吾闻子,北方之贤者也,子亦得道乎?”孔子曰:“未得也。”【一】
【一】【疏】闻仲尼有当世贤能,未知颇得至道不?答言未得。自楚望鲁,故曰北也。
老子曰:“子恶乎求之哉【一】?”
【一】【疏】问:“于何处寻求至道?”
【释文】《恶乎》音乌,下同。
曰:“吾求之于度数,五年而未得也【一】。”【一】【疏】数,算术也。三年一闰,天道小成,五年再闰,天道大成,故言五年也。道非术数,故未得之也。
老子曰:“子又恶乎求之哉【一】?”【一】【疏】更问:“求道用何方法?”
曰:“吾求之于阴阳,十有二年而未得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此皆寄孔老以明绝学之义也。
【疏】十二年,阴阳之一周也。而未得者,明以阴阳取道,而道非阴阳。故下文云,中国有人,非阴非阳。
老子曰:“然。使道而可献,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;使道而可进,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;使道而可以告人,则人莫不告其兄弟;使道而可以与人,则人莫不与其子孙。然而不可者,无佗也,【一】中无主而不止【二】,外无正而不行【三】。由中出者,不受于外,圣人不出【四】;由外入者,无主于中,圣人不隐【五】。名(一),公器也【六】,不可多取【七】。仁义,先王之蘧庐也【八】,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,觏而多责【九】。【一】【疏】夫至道深玄,妙绝言象,非无非有,不自不佗。是以不进献于君亲,岂得告于子弟!所以然者,无佗由也。故托孔老二圣以明玄中之玄也。
【二】【注】心中无受道之质,则虽闻道而过去也。
【疏】若使中心无受道之主,假令闻于圣说,亦不能止住于胸怀,故知无佗也。
【三】【注】中无主,则外物亦无正己者(也)(二),故未尝通也。
【疏】中既无受道之心,故外亦无能正于己者,故不可行也。◎俞樾曰:正乃匹字之误。礼记缁衣篇,唯君子能好其正,郑注曰:正当为匹,字之误也,是其例矣。此云中无主而不止,外无匹而不行,与宣三年公羊传自内出者无匹不行,自外至者无主不止,文义相似。自外至者,无主不止,故此言中无主而不止也。自内出者,无匹不行,故此言外无匹而不行也。因匹误为正,郭注遂以正己为说,殊非其义。则阳篇,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,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,正亦当为匹,误与此同。
【四】【注】由中出者,圣人之道也,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。
【疏】由,从也。从内出者,圣人垂迹显教也。良由物能感圣,故圣人显应,若使外物不能禀受,圣人亦终不出教。
【五】【注】由外入者,假学以成性者也。虽性可(三)学成,然要当内有其质,若无主于中,则无以藏圣道也。
【疏】隐,藏也。由外入者,习学而成性也。由其外禀圣教,宜在心中,若使素无受入之心,则无藏于圣道。◎家世父曰:由中出者,师其成心者也;由外入者,学一先生言,暖暖姝姝而私自说者也。师其成心,则外有所不能受,圣人不能出而强之使受也;学一先生之言而私自说,则中莫得所主,圣人不能隐于其心而为之主也。
【六】【注】夫名者,天下之所共享。
【疏】名,鸣也。公,平也。器,用也。名有二种:一是命物,二是毁誉。今之所言,是毁誉名也。
【释文】《名公器也》释名云:名,鸣也。公,平也。器,用也。尹文子云:名有三科:一曰命物之名,方圜是也;二曰毁誉之名,善恶是也;三曰况谓之名,爱憎是也。今此是毁誉之名也。
【七】【注】矫饰过实,多取者也,多取而天下乱也。
【疏】夫令誉善名,天下共享,必其多取,则矫饰过实而争竞斯起也。
【八】【注】犹传舍也。
【释文】《蘧》音渠。司马郭云:蘧庐,犹传舍也。
【九】【注】夫仁义者,人之性也。人性有变,古今不同也。故游寄而过去则冥,若滞而系于一方则见。见则伪生,伪生而责多矣。
【疏】蘧庐,逆旅传舍也。觏,见也,亦久也。夫蘧庐客舍,不可久停;仁义礼智,用讫宜废。客停久,疵衅生;圣迹留,过责起。
【释文】《觏》古豆反,见也,遇也。
【校】(一)阙误引张君房本名下有者字。(二)也字依赵谏议本删。(三)世德堂本性可作由假。
古之至人,假道于仁,托宿于义【一】,以游逍遥之虚(一),【二】食于苟简之田,立于不贷之圃【三】。逍遥,无为也【四】;苟简,易养也【五】;不贷,无出也【六】。古者谓是采真之游【七】。
【一】【注】随时而变,无常迹也。
【二】【疏】古之真人,和光降迹,逗机而行博爱,应物而用人群,何异乎假借涂路,寄托宿止,暂时游寓,盖非真实。而动不伤寂,应不离真,故恒逍遥乎自得之场,仿徨乎无为之境。
【释文】《之虚》音墟。本亦作墟。
【三】【疏】苟,且也。简,略也。贷,施与也。知止知足,食于苟简之田;不损己物,立于不贷之圃。而言田圃者,明是圣人养生之地。
【释文】《苟简》王云:苟,且也。简,略也。司马本简作闲,云:分别也。◎庆藩案简,司马本作闲。案闲与简同也。淮南要略篇故节财薄葬,闲服生焉,(闲服,简服也。闲服,谓三月之服也。)文选〔潘安仁〕夏侯常侍诔注及路史后纪引淮南,并作简服。《不贷》敕代反。司马云:施与也。《之圃》音补。
【四】【注】有为则非仁义。
【五】【注】且从其简,故易养也。
【疏】只为逍遥累尽,故能无为恬淡。苟简,苟且简素,自足而已,故易养也。
【释文】《易养》以豉反。注同。
【六】【注】不贷者,不损己以为物也。
【疏】不损我以益彼,故无所出。此三句覆释前义也。
【释文】《以为物》于伪反。
【七】【注】游而任之,斯(二)真采也。(真)采〔真〕(三)则色不伪矣。
【疏】古者圣人行苟简等法,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,逍遥任适而随化遨游也。
【校】(一)赵谏议本虚作墟。(二)世德堂本斯作则。(三)采真依世德堂本改。
以富为是者,不能让禄;以显为是者,不能让名;亲权者,不能与人柄【一】。操之则栗,舍之则悲【二】,而一无所鉴,以窥其所不休者,是天之戮民也【三】。怨恩取与谏教生杀,八者,正之器也【四】,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。故曰,正者,正也。其心以为不然者,天门弗开矣。【五】”
【一】【注】天下未有以所非自累者,而各没命于所是。所是而以没其命者,非立乎不贷之圃也。
【疏】夫是富非贫,贪于货贿者,岂能让人财禄!是显非隐,滞于荣位者,何能与人名誉!亲爱权势,矜夸于物者,何能与人之柄!柄,权也。唯厌秽风尘,膻臊荣利者,故能弃之如遗。
【二】【注】舍之悲者,操之不能不栗也。
【疏】操执权柄,恐失所以战栗;舍去威力,哀去所以忧悲。
【释文】《操之》七刀反。《舍之》音舍。注同。
【三】【注】言其知进而不知止,则(一)性命丧矣,所以为戮。
【疏】是富好权之人,心灵愚暗,唯滞名利,一无鉴识,岂能窥见玄理而休心息智者乎!如是之人,虽复楚戮未加,而情性以困,故是自然刑戮之民。
【释文】《丧》息浪反。
【四】【疏】夫怨敌必杀,恩惠须偿,分内自取,分外与佗,臣子谏上,君父教下,应青春以生长,顺素秋以杀罚,此八者治正之器,不得不用之也。
【五】【注】守故不变,则失正矣。
【疏】循,顺也。湮,塞也。唯当顺于人理,随于变化,达于物情而无滞塞者,故能用八事治之。正变合于天理,故曰正者正也。其心之不能如是者,天机之门拥而弗开。天门,心也。
【释文】《湮者》音因。李云:塞也,亦滞也。郭音烟,又乌节反。司马本作歅,疑也。简文作甄,云:隔也。《天门》一云:谓心也,一云:大道也。
【校】(一)赵谏议本无则字。
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。老聃曰:“夫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