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【一】
【一】【释文】以人名篇。
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,数称溪工【一】。【一】【疏】姓田,名无择,字子方,魏之贤人也,文侯师也。文侯是毕万七世孙,武侯之父也。姓溪,名工,亦魏之贤人。
【释文】《田子方》李云;魏文侯师也,名无择。◎庆藩案释文引李云,田子方,名无择。无择当作无?。斁择皆从睪声,古通用字。诗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斁,郑笺作无择。说文:斁,厌也,一曰终也。无厌则有常,故字曰子方。(礼檀弓郑注云:方,常也。)《数称》双角反,又所主反。下同。《溪》音溪,又音兮。司马本作鸡。《工》李云:溪工,贤人也。
文侯曰:“溪工,子之师邪?”子方曰:“非也,无择之里人也;称道数当,故无择称之。【一】”
【一】【疏】溪工是子方乡里人也,称说言道,频当于理,故无择称之,不是师。
文侯曰:“然则子无师邪?”
子方曰:“有。”
曰:“子之师谁邪?”子方曰:“东郭顺子。”
文侯曰:“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【一】?”
【一】【疏】居在郭东,因以为氏,名顺子,子方之师也。既是先生之师,何故不称说之?
子方曰:“其为人也真【一】,人貌而天【二】,虚缘而葆真,【三】清而容物【四】。物无道,正容以悟之,使人之意也消【五】。无择何足以称之【六】!”
【一】【注】无假也。
【疏】所谓真道人也。
【二】【注】虽貌与人同,而独任自然。
【疏】虽复貌同人理,而心契自然也。
【三】【注】虚而顺物,故真不失。
【疏】缘,顺也。虚心顺物,而恒守真宗,动而常寂。
【释文】《葆真》音保。本亦作保。
【四】【注】夫清者患于大絜,今清而容物,与天同也。
【疏】郭注云,清者患于大絜,今清而容物,与天同也。
【释文】《大絜》音泰。◎俞樾曰:郭注以人貌而天四字为句,殆失其读也。此当以人貌而天虚为句。人貌天虚,相对成义。缘而保真为句,与清而容物相对成义。虚者,孔窍也。淮南子泛论篇若循虚而出入,高注曰:虚,孔窍也。训孔窍,故亦训心。俶真篇虚室生白,注曰:虚,心也。太玄断初一曰断心灭斧,失初一曰刺虚灭刃。灭刃与灭斧同,刺虚与断心同,故毅初一曰怀威满虚,犹言满心也。说详太玄经。此云人貌而天虚即人貌而天心,言其貌则人,其心则天也。学者不达虚字之义,误属下读,则人貌而天句文义不完。下两句本相俪者亦参差不齐矣。养生主篇缘督以为经,释文引李云:缘,顺也。缘而葆真者,顺而葆真也。上缀虚字亦为无义。
【五】【注】旷然清虚,正己而已,而物邪自消。
【疏】世间无道之物,斜僻之人,东郭自正容仪,令其晓悟,使惑乱之意自然消除也。
【释文】《物邪》似嗟反。
【六】【疏】师之盛德,深玄若是,无择庸鄙,何足称扬也!
子方出,文侯傥然终日不言,召前立臣而语之曰:“远矣,全德之君子【一】!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,吾闻子方之师,吾形解而不欲动,口钳而不欲言【二】。吾所学者直土梗耳【三】,夫魏真为我累耳【四】!”
【一】【疏】傥然,自失之貌。闻谈顺子之德,傥然靡据,自然失所谓,故终日不言。于是召前立侍之臣,与之语话,叹东郭子之道,深远难知,谅全德之人,可以君子万物也。
【释文】《傥然》敕荡反。司马云:失志貌。《而语》鱼据反。
【二】【注】自觉其近。
【释文】《圣知》音智。《之行》下孟反。《形解》户买反。《口钳》其炎反,(余)〔徐〕(一)其严反。
【三】【注】非真物也。
【疏】我初昔修学,用先王圣智之言,周孔仁义之行,为穷理至极;今闻说子方之师,其道弘博,遂使吾形解散,不能动止,口舌钳困,无可言语,自觉所学,土人而已,逢雨则坏,并非真物。土梗者,土人也。
【释文】《直》如字。本亦作真,下句同。元嘉本此作真,下句作直。◎卢文弨曰:今本作真。《土梗》更猛反。司马云:土梗,土人也,遭雨则坏。◎庆藩案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:梗,土之榛梗也。一切经音义二十引司马云:土梗,土之木梗,亦木人也;土木相偶,谓以物像人形,皆曰偶耳。与释文异。
【四】【注】知至贵者,以人爵为累也。
【疏】既闻真道,隳体坐忘,故知爵位坛土,适为忧累耳。
【校】(一)徐字依世德堂本改。
温伯雪子适齐,舍于鲁。鲁人有请见之者,温伯雪子曰:“不可。吾闻中国之君子,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,吾不欲见也。”【一】
【一】【疏】姓温,名伯,字雪子,楚之怀道人也。中国,鲁国也。陋,拙也。自楚往齐,途经于鲁,止于主人之舍。鲁人是 孔子 (《 庄子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集释》人物)门人,闻温伯雪贤人,请欲相见。温伯不许,云:“我闻中国之人,明于礼义圣迹,而拙于知人心,是故不欲见也。”
【释文】《温伯雪子》李云:南国贤人也。
至于齐,反舍于鲁,是人也又请见【一】。温伯雪子曰:“往也蕲见我,今也又蕲见我,是必有以振我也【二】。”【一】【疏】温伯至齐,反还舍鲁,是前之人,复欲请见。
【二】【疏】蕲,求也。振,动也。昔我往齐,求见于我,我今还鲁,复来求见,必当别有所以,故欲感动我来。
【释文】《蕲》音祈。
出而见客,入而叹。明日见客,又入而叹。其仆曰:“每见之客也,必入而叹,何耶?”【一】
【一】【疏】前后见客,频自嗟叹,温伯仆隶,怪而问之。
曰:“吾固告子矣:‘中国之民,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。’昔之见我者,进退一成规,一成矩,从容一若龙,一若虎【一】,其谏我也似子,其道(一)我也似父【二】,是以叹也【三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盘辟其步,逶蛇其迹。
【疏】擎跪揖让,前却方圆,逶迤若龙,盘辟如虎。
【释文】《从容》七容反。《盘辟》婢亦反。《遗》如字。本又作逶,于危反。◎卢文弨曰:今本遗作逶。《蛇》以支反。
【二】【注】礼义之弊,有斯饰也。
【释文】《其道》音导。
【三】【疏】匡谏我也,如子之事父;训导我也,似父之教子。夫远近尊卑,自有情义,既非天性,何事殷勤!是知圣迹之弊,遂有斯矫,是以叹之也。
【校】(一)阙误引江南古藏本道作导。
仲尼见之而不言【一】。子路曰:“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,见之而不言,何邪【二】?”
【一】【注】已知其心矣。
【二】【疏】二人得意,所以忘言。仲由怪之,是故起问。
仲尼曰:“若夫人者,目击而道存矣,亦不可以容声矣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目裁往,意已达,无所容其德音也。
【疏】击,动也。夫体悟之人,忘言得理,目裁运动而玄道存焉,无劳更事辞费,容其声说也。
【释文】《夫人》音符。《目击而道存矣》司马云:见其目动而神实已着也。击,动也。郭云:目裁往,意已达。
颜渊问于仲尼曰:“夫子步亦步,夫子趋亦趋,夫子驰亦驰;夫子奔逸绝尘,而回瞠若乎后矣!”
夫子曰:“回,何谓邪?”
曰:“夫子步,亦步也;夫子言,亦言也;夫子趋,亦趋也;夫子辩,亦辩也;夫子驰,亦驰也;夫子言道,回亦言道也;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,夫子不言而信,不比而周,无器而民滔乎前,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。”【一】
【一】【疏】奔逸绝尘,急走也。瞠,直目貌也。灭尘迅速,不可追趁,故直视而在后也。器,爵位也。夫子不言而为人所信,未曾亲比而与物周旋,实无人君之位而民足蹈乎前而众聚也。不知所然而然,直置而已矣,所谓奔逸绝尘也。
【释文】《奔逸》司马〔本〕又(本)(一)作彻。《瞠》敕庚反,又(尹)〔丑〕郎反。字林云:直视貌。一音杜哽反,又敕孟反。◎庆藩案后汉书逸民传注、文选范蔚宗逸民传论注,并引司马云:言不可及也。释文阙。《不比而周》毗志反。《滔乎前》吐刀反。谓无人君之器,滔聚其前也。又杜高反。
【校】(一)本又及丑字依世德堂本改。
仲尼曰:“恶!可不察与!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【一】。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,万物莫不比方【二】,有目有趾者,待是而后成功【三】,是出则存,是入则亡【四】。万物亦然,有待也而死,有待也而生【五】。吾一受其成形,而不化以待尽【六】,效物而动【七】,日夜无隙【八】,而不知其所终【九】;熏然其成形,【一0】知命不能规乎其前,丘以是日徂【一一】。
【一】【注】夫心以死为死,乃更速其死;其死之速,由哀以自丧也。无哀则已,有哀则心死者,乃哀之大也。
【疏】夫不比而周,不言而信,盖由虚心顺物,岂徒然哉!何可不忘怀鉴照,夷心审察耶!夫情之累者,莫过心之变易,变易生灭,深可哀伤,而以生死,哀之次也。
【释文】《恶可》音乌。《察与》音余。下哀与同。《自丧》息浪反。下章同。
【二】【注】皆可见也。
【疏】夫夜暗昼明,东出西入,亦(由)〔犹〕人入幽出显,死去生来。故知人之死生,譬天之昼夜,以斯寓比,亦何惜哉!◎家世父曰:日之出也,乘之以动焉,其入也,人斯息焉,惟其明也。物之待明而动者,莫能外也;待明而动,待气而生,顺之而已矣。不能御气而为生,则亦不能强致其明而为动。昔日之明,(独)〔犹〕今日之明也,而固不能执今日之明,一一以规合夫昔。执今之明以规合夫昔,是交臂而失之也。彼有彼之步趋,此有此之步趋。肖者,步趋也,所以肖者,非步趋也,两相忘于步趋之中,而后与道大适。惟能忘也,而后所以不忘者于是乎存。于人之步趋无所待焉,是乘日之明而不知动者也,谓之人死;于人之步趋强致以求(活)〔合〕焉,是忘今日之明而求之昔也,是之谓心死。死者,袭焉而不化,执焉而不移者也。庄子语妙,惟当以神悟之。
【三】【注】目成见功,足成行功也。
【疏】趾,足也。夫人百体,禀自阴阳,目见足行,资乎造化,若不待此,何以成功!故知死生非关人也。
【四】【注】直以不见为亡耳,竟不亡。
【疏】见日出谓之存,睹日入谓之亡,此盖凡情之浪执,非通圣人之达观。
【五】【注】待隐谓之死,待显谓之生,竟无死生也。
【疏】夫物之隐显,皆待造化,隐谓之死,显谓之生。日出入既无存亡,物隐显岂有生死耶!
【六】【注】夫有不得变而为无,故一受成形,则化尽无期也。
【疏】夫我之形性,禀之造化,明暗妍丑,崖分已成,一定已后,更无变化,唯常端然待尽,以此终年。妍丑既不自由,生死理亦当任也。
【七】【注】自无心也。
【疏】夫至圣虚凝,感来斯应,物动而动,自无心者也。
【八】【注】恒化新也。
【疏】变化日新,泯然而无闲隙。
【九】【注】不以死为死也。
【疏】随之不见其后。
【一0】【注】熏然自成,又奚为哉!【疏】熏然,自动之貌。熏然禀气成形,无物使之然也。
【释文】《熏然》许云反。
【一一】【注】不系于前,与变俱往,故日徂。
【疏】徂,往也。达于时变,不能预作规模,体于日新,是故与化俱往也。
【释文】《日徂》如字。司马本作疽,云:病也。
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,可不哀与【一】!女殆着乎吾所以着也。彼已尽矣,而女求之以为有,是求马于唐肆也【二】。吾服女也甚忘【三】,女服吾也亦甚忘【四】。虽然,女奚患焉!虽忘乎故(一)吾,吾有不忘者存【五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夫变化不可执而留也。故虽执臂(二)相守而不能令停,若哀死者,则此亦可哀也。今人未尝以此为哀,奚独哀死耶!
【疏】孔丘颜子,贤圣二人,共修一身,各如交臂;而变化日新,迁流迅速,牢执固守,不能暂停,把臂之间,欻然已谢,新既行矣,故以失焉。若以失故而悲,此深可哀也。
【释文】《能令》力呈反。下章注同。
【二】【注】唐肆,非停马处也,言求向者之有,不可复得也。人之生,若马之过肆耳,恒无驻须臾,新故之相续,不舍昼夜也。着,见也,言汝殆见吾所以见者耳。吾所以见者,日新也,故已尽矣,汝安得有之!【疏】殆,近也。着,见也。唐,道;肆,市也。吾所见者,变故日新者也。颜回孔子,对面清谈,向者之言,其则非远,故言殆着也。彼之故事,于今已灭,汝仍求向时之有,谓在于今者耳,〔所〕谓求马于唐肆也。唐肆非停马之处也,向者见马,市道而行,今时覆寻,马已过去。亦犹向者之迹已灭于前,求之于今,物已变矣。故知新新不住,运运迁移耳。
【释文】《女》音汝。《殆着乎吾所以着也》郭着音张虑反。注同。又一音张略反。司马云:吾所以著者外化也,汝殆庶于此耳。吾一不化者,则非汝所及也。《是求马于唐肆也》郭云:唐肆非停马处也。李同。又云:唐,亭也。司马本作广肆,云:广庭也,求马于市肆广庭,非其所也。《马处》昌虑反。《可复》扶又反。《不舍》音舍。
【三】【注】服者,思存之谓也。甚忘,谓过去之速也。言汝去忽然,思之恒欲不及。
【疏】复(三)者,寻思之谓也。向者之汝,于今已谢,吾复思之,亦竟忘失。
【四】【注】俱尔耳,不问贤之与圣,未有得停者。
【疏】变化日新,不简贤圣。岂唯于汝,抑亦在吾。汝之思吾,故事亦灭。
【五】【注】不忘者存,谓继之以日新也。虽忘故吾而新吾已至,未始非吾,吾何患焉!故能离俗绝尘而与物无不冥也。
【疏】夫变化之道,无时暂停,虽失故吾而新吾尚在,斯有不忘者存也,故未始非吾,汝何患也!
【释文】《离俗》力智反。下章文同。
【校】(一)唐写本无故字。(二)王叔岷云:执臂当作交臂。(三)刘文典云:复当依正文作服。
孔子见老聃,老聃新沐,方将被发而干,慹然似非人【一】。孔子便而待之【二】,少焉见,曰:“丘也眩与,其信然与?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,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【三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寂泊之至。
【释文】《被发》皮寄反。《而干》本或作干。◎卢文弨曰:今本作干。《慹》乃牒反,又丁立反。司马云:不动貌。说文云:怖也。《泊》步各反。
【二】【疏】既新沐发,曝之令干,凝神寂泊,慹然不动,(摇)〔掘〕(一)若槁木,故似非人。孔子见之,不敢往触,遂便徙所,消息待之。
【释文】《便而待》待或作侍。
【三】【注】无其心身,而后外物去也。
【疏】俄顷之间,入见 老子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,云:“丘见先生,眼为眩耀,忘遣形智,信是圣人;既而离异于人,遗弃万物,亡于不测而冥于独化也。”
【释文】《见曰》贤遍反。《眩》玄遍反。《与》音余。下同。《掘若》徐音屈。《槁木》苦老反。
【校】(一)掘字依正文改。
老聃曰:“吾游心于物之初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初未有而欻有,故游于物初,然后明有物之不为而自有也。
【疏】初,本也。夫道通生万物,故名道为物之初也。游心物初,则是凝神妙本,所以形同槁木,心若死灰也。
【释文】《而欻》训弗反。
孔子曰:“何谓邪【一】?”
【一】【疏】虽闻圣言,未识意谓。
曰:“心困焉而不能知,口辟焉而不能言【一】,尝为汝议乎其将【二】。至阴肃肃,至阳赫赫;肃肃出乎天,赫赫发乎地【三】;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,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【四】。消息满虚,一晦一明,日改月化,日有所为【五】,而莫见其功【六】。生有所乎萌【七】,死有所乎归【八】,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【九】。非是也,且孰为之宗【一0】!”
【一】【注】欲令仲尼必求于言意之表也。
【疏】辟者,口开不合也。夫圣心非不能知,为其无法可知;口非不能辩,为其无法可辩。辩之则乖其体,知之则丧其真,是知至道深玄,超言意之表,故困焉辟焉。
【释文】《口辟》必亦反。司马云:辟,卷不开也。又婢亦反,徐敷赤反。
【二】【注】试议阴阳以拟向之无形耳,未之敢必。
【疏】夫至理玄妙,非言意能详。试为汝议论阴阳,将拟议大道,虽即仿象,未即是真矣。
【释文】《尝为》于伪反。
【三】【注】言其交也。
【疏】肃肃,阴气寒也;赫赫,阳气热也;近阴中之阳,阳中之阴,言其交泰也。
【四】【注】莫见为纪之形,明其自尔。
【疏】阳气下降,阴气上升,二气交通,遂成和合,因此和气而物生焉。虽复四序炎凉,纪纲庶物,而各自化,故莫见纲纪之形。
【五】【注】未尝守故。
【疏】阴消阳息,夏满冬虚,夜晦昼明,日迁月徙,新新不住,故日有所为也。
【六】【注】自尔故无功。
【疏】玄功冥济,故莫见为之者也。
【七】【注】萌于未聚也。
【疏】萌于无物。
【八】【注】归于散也。
【疏】归于未生。
【九】【注】所谓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【疏】死生终始,反复往来,既无端绪,谁知穷极!故至人体达,任其变也。
【一0】【疏】若非是虚通生化之道,谁为万物之宗本乎!夫物云云,必资于道也。
【释文】《且孰》如字。旧子余反。
孔子曰:“请问游是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请问:“游心是道,其术如何?必得游是,复有何功力也?”
老聃曰:“夫得是,至美至乐也,得至美而游乎至乐,谓之至人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至美无美,至乐无乐故也。
【疏】夫证于玄道,美而欢畅,既得无美之美而游心无乐之乐者,可谓至极之人也。
【释文】《至乐》音洛。下及注同。
孔子曰:“愿闻其方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方,犹道也。请说至美至乐之道。
曰:“草食之兽不疾易薮,水生之虫不疾易水,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【一】,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【二】。夫天下也者,万物之所一也。得其所一而同焉,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,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,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!【三】弃隶者若弃泥涂,知身贵于隶也【四】,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【五】。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,夫孰足以患心!已为道者解乎此【六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死生亦小变也。
【疏】疾,患也。易,移也。夫食草之兽,不患移易薮泽;水生之虫,不患改易池沼;但有草有水,则不失大常,从东从西,盖小变耳。亦犹人处于大道之中,随变任化,未始非我,此则不失大常,生死之变,盖亦小耳。
【释文】《行小》下孟反,又如字。
【二】【注】知其小变而不失大常(故)〔也〕(一)。
【疏】喜顺,怒逆,乐生,哀死,夫四者生崖之事也。而死生无变于己,喜怒岂入于怀中也!【释文】《胸次》李云:次,中也。
【三】【注】愈不足患。
【疏】夫天地万物,其体不二,达斯趣者,故能混同。是以物我皆空,百体将为尘垢;死生虚幻,终始均乎昼夜。死生不能滑乱,而况得丧祸福生崖之事乎!愈不足以介怀也。
【释文】《能滑》古没反。《所介》音界。
【四】【注】知身之贵于隶,故弃之若遗土耳。苟知死生之变所在皆我,则贵者常在也。
【五】【注】所贵者我也,而我与变俱,故无失也。
【疏】夫舍弃仆隶,事等泥涂,故知贵在于我,不在外物,我将变俱,故无所丧也。
【六】【注】所谓县解。
【疏】夫世物迁流,未尝有极,而随变任化,谁复累心!唯当修道达人,方能解此。
【释文】《解乎》户买反。注同。
【校】(一)也字依赵谏议本改。
孔子曰:“夫子德配天地,而犹假至言以修心,古之君子,孰能脱焉【一】?”【一】【疏】配,合也。脱,免也。老子德合二仪,明齐三景,故应忘言归理,圣智自然。今乃盛谈至言以修心术,然则古之君子,谁能遗于言说而免于修为者乎?
老聃曰:“不然。夫水之于汋也,无为而才自然矣。至人之于德也,不修而物不能离焉,若天之自高,地之自厚,日月之自明,夫何修焉!”【一】
【一】【注】不修不为而自得也。
【疏】汋,水(也)澄湛也。言水之澄湛,其性自然,汲取利润,非由修学。至人玄德,其义亦然,端拱岩廊而物不能离,泽被群品,日用不知。若天高地厚,日月照明,夫何修为?自然而已矣。
【释文】《汋》音灼,又上若反。李以略反。李云:取也。◎家世父曰:说(水)〔文〕汋,激水声也;井一有水,一无水,谓之瀱汋。所引尔雅释水文。郭璞注尔雅,引山海经天井夏有水冬无水,即此类。汋者,水自然涌出,非若泉之有源,而溪涧之交汇以流行也。说文:激,水碍邪疾波也。谓有所碍而邪出疾行,故有声。水之涌出,亦若激而有声。无为而才自然,言无有疏导之者。释文引李云,汋,取也。误。
孔子出,以告颜回曰:“丘之于道也,其犹醯鸡与【一】!微夫子之发吾覆也,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【二】。”
【一】【注】醯鸡者,瓮中之蠛蠓。
【释文】《醯鸡》许西反,郭云:醯鸡,瓮中之蠛蠓也。司马云:若酒上蠛蠓也。◎庆藩案太平御览三百九十五引司马云:醯鸡,酒上飞蚋。与释文小异。《瓮中》乌弄反。《蠛》亡结反。《蠓》无孔反。
【二】【注】比吾全于老聃,犹瓮中之与天地矣。
【疏】醯鸡,醋瓮中之蠛蠓,每遭物盖瓮头,故不见二仪也。亦犹仲尼遭圣迹蔽覆,不见事理,若无老子为发覆盖,则终身不知天地之大全,虚通之妙道也。
庄子见鲁哀公。哀公曰:“鲁多儒士,少为先生方者【一】。”【一】【疏】方,术也。庄子是六国时人,与魏惠王、齐威王同时,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,如此言见鲁哀公者,盖寓言耳。然鲁则是 周公 (《庄子集释》人物)之后,应是衣冠之国。又孔子生于鲁,盛行五德之教,是以门徒三千,服膺儒服,长裾广袖,鲁地必多,无为之学,其人鲜矣。
【释文】《庄子见》贤遍反,亦如字。《鲁哀公》司马云:庄子与魏惠王、齐威王同时,在哀公后百二十年。
庄子曰:“鲁少儒【一】。”
【一】【疏】夫服以象德,不易其人,庄子体知,故讥儒少。
哀公曰:“举鲁国而儒服,何谓少乎【一】?”
【一】【疏】哀公庸暗,不察其道,直据衣冠,谬称多儒。
庄子曰:“周闻之,儒者冠圜冠者,知天时;履句屦者,知地形;缓佩玦者,事至而断。君子有其道者,未必为其服也;为其服者,未必知其道也。【一】公固以为不然,何不号于国中曰:‘无此道而为此服者,其罪死!’”
【一】【疏】句,方也。缓者,五色绦绳,穿玉玦以饰佩也。玦,决也。本亦有作绶字者。夫天员地方,服以象德。故戴圆冠以象天者,则知三象之吉凶;履方屦以法地者,则知九州之水陆;曳绶佩玦者,事到而决断。是以怀道之人,不必为服,为服之者,不必怀道。彼己之子,今古有之,是故庄生寓言辩说也。
【释文】《冠》古乱反。《圜冠》音圆。《履句》音矩,徐其俱反。李云:方也。《屦》徐居具反。《缓》户管反。司马本作绶。《佩玦》古穴反。◎庆藩案说文●